您的位置: 首页>高原先锋

感动,只因平凡的精彩 —记我区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个人

时间: 2021-12-09 来源: 西藏日报

11月4日,首届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模范和消防忠诚卫士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西藏消防救援总队那曲市安多县消防救援大队荣获“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拉萨市消防救援支队政治部主任罗桑念扎、昌都市卡若区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向巴朗加荣获“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他们用奉献和担当在雪域高原扛起了保民平安的消防安全职责。

用生命丈量人生价值

有这样一群人,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日夜坚守,在年均零下3摄氏度的藏北高原与冰火相伴,在贫瘠的10万平方公里的羌塘草原绘就了一抹铿锵的橙色……他们就是守护着西藏“北大门”,常年与雪灾、风灾、涝灾抗争,用生命丈量人生价值的安多县消防救援大队。

大队驻地海拔4850米,氧含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0%左右,是目前全国进驻海拔最高的消防救援队站。嘴唇发乌、脸色发黑、皮肤皲裂是大队指战员外表的真实写照。2005年10月,大队成立了西藏消防救援队伍第一个凿冰取水、福泽民众的“凿冰班”。他们顶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冒着肺水肿、脑水肿等急性高原病的风险,用镐头、铁锹在40至60厘米厚的冰面上凿冰,来之不易的水,不仅是服务百姓的“甘露”,更是守护平安的“救命之水”。16年来,已累计为群众义务送水800余次,送水量达5000余吨。随着城市发展变化,群众和消防车用水已不再依赖“凿冰班”一镐一锹地取水,但斗严寒、战风雪的“凿冰精神”历久弥新,传承着“守护平安、服务人民”的誓言和承诺。

安多县最大风速可达到每秒38米,相当于13级飓风,年均大风天数100多天。在大风中,大队既要保护1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消防安全,更要守护好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和安狮公路三条重要交通线以及格拉输油管道、格拉电网、兰西拉光缆三条生命线。对此,大队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道路状况,组建“马背上的消防队”,坚持顶风定期巡查,走遍所有乡镇村落。16年来,一代代安多消防人用双脚丈量安多县的每一块土地,检查单位上万家,排查火灾隐患上千处,全县未发生一起重特大火灾和火灾亡人事故。

守护布达拉宫的忠诚卫士

2005年,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组建后,罗桑念扎是第一批入驻的防火监督干部。在大队任职期间,他积极开展思想教育顶层设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出色地完成一系列防火监督、政策宣贯、法制宣讲等工作任务。同时,积极推进文物建筑单位消防科研,协助完成了一系列教材和法律文件的起草工作。

他履职尽责、奋进担当,夯实党建主体责任,坚持以党建促队建,不断提高各级党委班子科学决策水平,逐步推进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在“4·14” 林芝市巴宜区尼西村森林火灾、“4·23”米拉山隧道救援和各类消防安保工作中深入基层,始终同指战员战斗在一线,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战斗救援中。

他始终将“人民满意”作为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入伍以来,先后救助危重游客百余人,帮扶群众千余人,在国内外游客和驻地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口碑;赡养孤寡老人次仁玉珍老阿妈,并在老人去世后办理善后事宜。他心系基层,坚持每周深入基层单位,积极回应基层指战员的热点问题,持续帮助指战员解决家庭后顾之忧,让“团圆计划”“教育优待”等政策落地见效,为圆满完成各项抢险救援和消防安保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用牺牲奉献换来万家安宁

作为一名民族干部,向巴朗加坚决做加强民族团结的积极推动者。他积极开创藏汉“双语”学习班,设置“一对多”学习帮扶小组,将汉族指战员与僧众结成学习对子,定向开展双语学习。同时,广泛开展“三访三评”大走访活动,积极为生活困难群众、贫困家庭、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解决问题400余件,帮助帮扶国内外游客1000余人次。

他创新体能训练、操法训练、实战演练“三合一”的高原练兵体系,推广“勤务与练兵双结合”练兵模式。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寺庙消防工作思路,40余次协调乡镇、民宗局、寺管会以及驻村驻寺工作队,行程3万余公里对辖区103个行政村和22座寺庙进行消防安全隐患排查;积极协调县委、县政府,在八宿县新建消火栓90个,并设立微型消防站,切实打通消防安全“最后一公里”。

向巴朗加把对党的忠诚铭刻到骨子里,把对党的热爱体现在工作中。在建党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消防安保工作期间,母亲病危,他本着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安保的万无一失,只能把对母亲的担忧深深地埋藏于心底。不幸母亲去世,他紧急回家奔丧,“头七”还没结束,由于放不下单位的安保执勤重任,毅然回单位执勤上岗。期间组建“1名党组织副书记+1名党员骨干+1名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组和“1名党组织书记+1名普通党员+1名共青团员”的困难帮扶服务组,向巴朗加都积极参与其中,先后督促落实防控措施60余条、解决各类实际问题40余件。他说:“作为一名消防人,用我的一点牺牲换来千万家人的幸福和安宁,值得!”